老城新生:SITES 認證給廣州白鵝潭聚龍灣帶來了什麽?

廣州白鵝潭,是銜接珠江前、後、西航道的咽喉要塞。三江交匯的區位,使其自古以來就是商賈雲集的重要口岸,作為中國走向世界的通道,白鵝潭見證著廣州千年商都的繁盛。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城區也將迎來城市更新的大考:未來,這裏將成為廣州市重點培育的五大世界級地標商圈之一。

人們對這個廣州西城門的蛻變翹首以待,而從白鵝潭商務區的重要組團 —— 聚龍灣片區的創新實踐上,我們已能窺探到這片區域未來的模樣:在產業重生的同時,實現營商環境、人居環境和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今年 1 月,白鵝潭聚龍灣展示中心就獲得了 SITES(可持續場地評價標準)鉑金級認證,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 SITES 最高級別認證的項目,也為白鵝潭聚龍灣片區譜寫了一曲關於老城涅槃重生的綠色贊歌。


01

當舊工業區有了新場地功能,應該註意什麽?

行走在聚龍灣片區的場地上,人們很容易被醒目的紅磚建築拉回到屬於場地的特有歷史中去。1843 年廣州開埠,珠江兩岸商賈雲集,貿易發達。場地便利的航運條件以及距商貿文化核心 「十三行」 近便的地理位置,使其吸引了大量的外國船只在此停泊。進入 20 世紀,亞細亞倉、日清倉、渣甸倉等倉庫逐步在此區域興建;1911 年,以協同和機械廠建立為開端,廣州柴油機廠、廣州鋼鐵廠和廣州造船廠逐漸進駐,這片土地成為廣州的重工業基地。

改革開放後,城市的發展規劃以及對生態環境的重視,使得工業產業逐步退出城市中心區,這裏大片工業用地,也開始被居住、商業、辦公、綠化等功能所取代。不過,在土地功能的轉型過程中,也面臨著公園同質化程度高、失去原有的文化特色與場地符號等問題。因此,白鵝潭聚龍灣所屬的荔灣區委、區政府也希望通過高品質的規劃設計,保護和延續城市文脈,為人們保留城市記憶一解鄉愁,打造出廣州 「老城市新活力」 的標桿項目。


獲得 SITES 鉑金級認證的聚龍灣展示中心部分 © 普邦股份

本次獲得 SITES 認證的聚龍灣展示中心正是聚龍灣片區的首個改造項目。在改造之前,公開數據已經統計過片區的人口數、實測建築面積(包括舊城、舊廠、舊村等),以及相關的古樹、歷史文物、傳統風貌建築等線索。設計團隊在項目啟動前也對聚龍灣實地進行了調研,了解到場地內既有貫穿了其景觀風貌的榕樹形象和從建國初使用到現在的沖口倉,還有珠江貨運碼頭、擁有百年歷史的廠房及倉庫建築、極具嶺南特色的大沖口湧等帶著很強的歷史文化印記的場址。這些數據的積累和場地實地調研,也恰恰符合 SITES 體系中的 「開展設計前場址評估」 得分點的要求,針對場址的評估奠定了設計團隊城市更新設計的基礎與方向。

02

材料復用:將舊日情懷植入場地空間

聚龍灣項目的場地內,有一排坐擁一線江景的景觀位,這是由場地內原有的防汛墻改造而成的戶外吧臺,人們可以在這裏小憩聊天。這種飽含巧思的改造和場地運用,符合 SITES 體系關於材料選擇的得分點要求 —— 盡可能地選擇既有場地內的既有材料進行再利用。


由防汛墻改造成的戶外吧臺 © 聚龍灣

像這樣將原有的建築、材料與改造後的場地空間形成時空互動的細節,還有更多。比如倉前廣場被重新設計後的硬質鋪裝,就是用回收的紅磚、可透水的豆石鋪面及現澆混凝土組成 —— 這些紅磚全部來自改造沖口倉時拆除的建築外墻,而混凝土鋪裝則喚起人們對這裏曾經作為重工業基地的記憶;展示中心建築物中原有的木質結構材料也被拆卸下來加工為場地內的木製座椅。


場地內的地面和座椅運用了諸多回收磚石及木梁

除了舊材料的回收利用,在入場的新材料的選擇上,白鵝潭聚龍灣項目也以降低環境影響為宗旨,優先使用本地材料、速生材料、回收材料以及可回收材料來減少項目的碳排放。例如,使用速生的竹木取代普通木材 —— 竹材的生長周期遠短於木材,且一次造林便可年年獲取原材料使得竹木更加可持續性;同時,竹子的固碳能力更強,每公頃竹林的年固碳能力是杉木林的 1.68 倍,松木林的 2.33 倍,是更加環保的選擇。對材料的嚴格把控,使得聚龍灣項目大大減少了碳足跡,項目建成後碳排放降低了 520 噸以上。

03

景觀人文:從廣州的城市符號榕樹說起

在珠江三角洲,幾乎每個村口都有一棵大榕樹,茂密的枝葉與連排的遮蔭,構成兩廣地區土著居民的共同記憶。以榕樹為代表的鄉土人文也是廣州城市記憶中的重要組成,曾有人說 「榕樹之於廣州,如同梧桐之於巴黎,是人文廣州的一張名片」。

在聚龍灣項目的實地調研中,高大優美的榕樹也是整個片區內的關鍵元素。在項目的改造過程中,榕樹被極大地保留和保護,比如改造後的濱江平臺,南側保留了現狀大榕樹,在延續其棲息地功能的同時,也為濱江平臺提供了遮蔭功能。此外,場地內的建築建造過程中,也會為樹木 「讓路」,這些舉措也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傳遞給公眾。


滨江平台被保留的大榕树(左) © 聚龙湾 场地建筑为树木留位(右) ©USGBC

項目內的綠化還有更多可圈可點的故事。數年前為了加固珠江駁岸而種植的綠化,現已成長為一片雜木林,形成江岸上一個重要的空間記憶。在本次改造中,這片樹林被原位保留,並在不影響現狀樹生長條件的前提下,在林下架設了望江平臺,使這片樹林被重新設計為林蔭觀景場所。

原有樹木、碼頭設施等的保留也融入了新的景觀設計,串聯整個片區的生態、歷史與文化。而在其他植被的選擇上,項目也全部采用本地樹種,通過大量種植觀花和色葉樹種,維護了場內原有的生物棲息地,並強調具有四季變化的城市景觀,讓遊客在碧道中體驗廣州四季不同的景致。為了喚醒公眾對動植物的保護,設計團隊還將瀕危植被葉片及瀕危動物腳印形狀印在濱江碧道的混凝土路面上,以呼籲遊客對於瀕危物種的保護意識。


場地內的植物及混凝土路面上的動物腳印 © 聚龍灣


04
更可持續、更宜人的現代城市公共空間

聚龍灣項目的改造,也創造了更多的環境、經濟和社會價值。以生態環境為例,在改造前,濱江平臺處是一個碼頭,碼頭作業對場地的生態功能造成了破壞。在設計之初,項目團隊就希望借由這次改造,最大限度地恢復其棲息地功能,比如積極對周邊水生生態系統進行修復以保護水生生物棲息條件。在場內,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等設計增加了雨水滲透,盡可能將雨水滲透率恢復至開發前水平,並最終使區域內雨水年徑流量達到 70%。與此同時,雨水花園中的植物根系及土壤也有效幫助項目凈化、儲存雨水,並降低接收水體的汙染物濃度,維護水生生態環境。

© 聚龍灣

此前提到的樹木原位保留及本地樹種、植物的應用,也可以產生更大的環境和經濟效益。首先,項目所選用的本地植物來自本地苗圃,而由本地植物構成的綠化不再需要人工灌溉,實現了水資源及成本的節約。其次,場內施工的工人也全部來自本地,增加了當地的就業機會。

最後,我們也可以在這個現代化的公共空間內,看到很多 「以人為本」 的設計理念。比如出於對遊客舒適度的考量,項目內采用了全截光(小編註:截光方式主要針對主眩光系數,截光型燈具能夠抑製光的橫向延伸,更好地控製眩光)的照明方式,減少了人的眩光感和光汙染。為了滿足遊客在觀景體驗上的不同需求,濱江碧道上設置了步道、慢跑道和自行車道三種相互分割的道路。


不同道路滿足不同人的觀景需求 © 聚龍灣


已經完成初次蛻變的聚龍灣片區,處處展示著一個現代主義的工業建築遺產重生的輝煌與驕傲。歷史建築、百年榕樹和奔騰的江湧相得益彰,是這個世界級濱水魅力區的人文註腳;可持續的理念和場地內的宜人設施,成為城市更新過程中創新與品質的象征。以啟動區的 SITES 認證為起點,我們也相信聚龍灣片區會帶給我們更多可持續的碩果。

參考文章:

廣州白鵝潭聚龍灣項,SasakiAssociates

珠江奔流 | 老廠區涅槃之歌,大洋網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COP28閉幕:全球亟需努力,LEED 支持建築“突破”

LEED 認證的工廠可以使用新標識了!

「邁向碳中和」上海論壇:解碼房地產綠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