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讀 LEED | 名列全球九大城市地標的陶朱隱園
台北陶朱隱園曾經被 CNN 評為 2016 年全球最值得期待的九大城市地標,在一眾頂尖公共建築和超高層中,她是唯一一座住宅建築。在獨特的酷似蝴蝶展翅的外觀下,陶朱隱園卓越的環保性能是其入選的關鍵理由。在探訪陶朱隱園之前,我們曾以為這只是一次對 「綠色科技」 的探秘,但置身其中則發現,這棵城市之樹所展現的建築之美、人居之匠心和 「十年磨一劍」 的投入更加引人入勝。『月讀 LEED(Project of the Month)』的第 7 期,LEED 小分隊將帶你走進陶朱隱園。
PROJECT OF THE MONTH
陶朱隱園坐落在台北最寸土寸金的核心地段,專案的開發商(威京集團、中華工程以及亞太工商聯)曾坦言,這是台北非常好的一塊住宅用地,但他 們並不希望只通過堆砌面積來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而是希望打造出值得傳承吸碳抗暖理念的藝術作品。
以此為起點,陶朱隱園專案花費了 「3 倍的時間與造價」,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建築巨擘。而在此過程中,專案在環保、韌性以及人居體驗上的投入也推動其在 2023 年獲得 LEED 白金級認證。LEED 北亞區董事總經理杜日生在參觀專案之後曾感嘆 「極贊欲何詞」。
杜日生為陶朱隱園專案授牌
01
都市中的一棵樹 ——
當一棟住宅起名 「陶朱隱園」
設計:理念及成果
陶朱隱園的名字充滿了傳統韻味,其靈感正是取自中國春秋時期的陶朱公 (範蠡),以傳承其利己、利鄰、利天下的理念(也寓意著忠誠、智慧、天下為公的精神);專案的外形則源自 DNA(脫氧核糖核酸)的雙螺旋結構,這也寓意生命之源、生機勃勃。從寓意到外形都蘊藏著專案的初衷:在大興土木的同時,尊重自然並友善生態,將森林帶回城市中心,並重新迸發生態活力。
陶朱隱園的基地面積約八千多平方米,為了增加綠覆率,當初專案團隊力排眾議采用了法國生態建築鬼才設計師 Vincent Callebaut 的設計,力圖最大程度上體現大樓與自然共生的理念。最終專案每一層樓向上旋轉 4.5 度,創造出巨大的露台空間,每個雙螺旋結構都對應由兩套公寓組成的一個完整樓層,而每個露台都是一個獨立的 167㎡的庭院,旋轉的空間提供樹木充足的生長空間,所以每個露台都可以種植 7 棵 3 公尺高以上的喬木,也可依住戶的需求自行種植小型灌木、花卉、蔬菜及香草類植物。在大樓從底部到頂部的 21 層雙螺旋結構中,該住宅公寓樓共計扭轉了 90°,拓展出總計一萬多平米的陽台面積,總體綠化面積增加了三倍。
旋轉的空間為樹木提供充足的生長空間
© BBC《建築巨擘:陶朱隱園》
旋轉陽台的優勢在於通過錯落的布局以及角度的轉變,讓太陽光線作用在每個建築層,同時可以塑造豐富的植物景觀。得益於大量喬灌木植被的種植,陶朱隱園在一年四季都會呈現出不同的自然色彩,成為都市中名副其實的垂直森林。
陶朱隱園的 「隱」 字意為 「大隱隱於市」。從外面看,陶朱隱園是一個繁華的現代建築,而進入專案一層耗時超過三年打造的 6,000 多平方米的生態庭園,則讓人仿佛走入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讓我們對 「隱」 字有了具象化的感受。身邊滿是綠意盎然,蜿蜒小溪從中流過,小溪內分段做成讓小朋友體驗抓小魚小蝦、泥鰍跟摸蛤仔等野趣的地方。再加上超過十米高的自然瀑布的水汽降低了戶外溫度,更讓 LEED 小分隊感覺進入了避世勝地。
© 陶朱隱園
專案團隊也跟我們介紹,運營幾年後,陶朱隱園的微氣候環境已經逐漸看見生態復育的成果:成群的藍鵲穿梭在樹林之間、罕見的八色鳥在此駐足、松鼠在枝頭跳躍,還有夜鷺悠遊漫步,成為專案優質生態的最佳佐證。
這棵都市中的大樹也帶來了相當亮眼的減碳成就。專案如同在台北市中心安裝了一台巨大的空氣凈化器,每年吸收二氧化碳量高達 130 噸。
——LEED 團隊手記——
沒有人能夠拒絕這樣的一個住宅 —— 在一個鳥語花香的環境中醒來、在自己家中就能欣賞四季變換,與自然足夠親近。在 LEED 認證中,我們也始終強調最大化人類活動空間與自然空間的連接,例如在 v4 版本永續場地得分點 「開放空間」 中,要求專案提供占到場址 30% 以上的戶外自然空間,以提供承載人與環境的互動、人與人的互動、以及娛樂和體育活動的地方。而未來在 LEED v5 中,除了室外,還會開始鼓勵室內空間的親自然設計,例如在 v5 BD+C 的室內環境質量版塊中,也將加入新增得分點 「與自然的連接(Connecting with Nature)」,將親自然設計的元素引入室內空間。
運營:垂直森林的養護之道
在和專案團隊的溝通中我們了解到一個令人動容的理念 —— 適地適木,侍樹如親。在陶朱隱園,每一棵樹都會被像家人一樣的珍視和悉心呵護。
陶朱隱園專門聘請了 「樹木醫生」 詹鳳春博士來選擇適合台北本地生長環境的樹種、根性,再進一步搭配微氣候分析、健康診斷、土壤改良,充分發揮樹木功能及景觀上的要求,同時也對植栽樹木進行基礎調查,以確保植栽對都市空間的適應力,以達到 「適地適木」 的要求。同時,為增加吸碳量,團隊也特意挑選了多種吸碳量較佳的喬木進行栽種,為保護地球盡一份心力。可以說,每一棵樹、每一寸土壤都是匠心之選。
樹木醫生精心挑選樹種 © 陶朱隱園
土壤是傳統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的痛點。由於有限的土壤厚度和難以保持的土壤質量讓植物很難健康存活,陶朱隱園光是選擇合適的土壤就花了半年時間,此後還植入了陽明山特有的菌種調節土壤活性、對土壤進行了改良,以便讓土壤更適宜台北的氣候和植物的生長。
在陽光、水和空氣層面,為確保每戶陽台和屋頂花園的植被壽命和耐受度,陶朱隱園在植株篩選階段就采用了光照分析和熱分析兩種手段,來模擬城市的微氣候,通過計算日照、風速、濕度,來決定選擇喜陰還是喜陽的樹種,是抗風的樹還是耐旱的樹。由於台灣處於太平洋主要台風路徑,強台風期間的最大風速往往直接超過 120km/h,而陶朱隱園除了地面,每一戶的陽台都種植喬木和灌木,為了保障未來樹木的高存活率,團隊還通過喬灌木的風雨試驗來模擬台灣的台風和大雨情況,以確保所選植株未來再面臨台風時,能抵禦強風的侵擾;同時風雨測試還特別對植物的固定方式進行反復測試,以確保面對台風時樹木的固定方式是不會遭受破壞的,從而避免破壞建築的主體,造成人身和財物的損失。
© 陶朱隱園
樹木的移植過程與定期養護更是面面俱到,很多公寓頂樓做成空中花園後經常暗藏風險,有些樹木的樹根生長可能會破壞建築的維護結構(比如建築的防水保溫層)。在陶朱隱園專案上,住戶樓層搭配了多項固定技術,用不銹鋼槽體確保防水和防止竄根。並且所有戶內的植物也有專門的通道供維護人員進行養護工作,定時檢視生長狀態,製作植栽履歷,真正做到對待每一棵(株)植物如同親人般的關心與呵護。
灌溉用水是植物養護過程中另一個關鍵問題。我們也很好奇,現場超過 10,000 + 株植物是否需要非常多的水進行澆灌和養護。據了解,「適地適木」 的理念決定了專案選擇的幾乎全都是當地的適應性植物,日常的人工澆灌需求大大降低,同時專案使用的雨水回收系統可儲 500 噸水,幾乎可以完全供給這座城市森林的灌溉用水,同時增加地面及保水面積,使雨水可滲入泥土涵養地下水,減少都市暴雨淹水的風險。
——LEED 團隊手記——
LEED 認證中,對於植物(vegetation)種植的要求是至少包括 6 種本地或適應性植物,並包括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中的至少 2 種。同時,專案中需包括至少 3 平米以上的指定棲息地作為傳粉者花園,由本地開花植物組成(未來 v5 的要求將提升至 15 種以上本地適應性植物,10 平米以上傳粉者花園)。這些要求在陶朱隱園得到了極致的實踐和執行。探訪過程中,我們被這座鋼筋叢林中的熱帶雨林震撼,也為重新回來的野生動物們感到動容。但大面積的植物種植,必然會增加日常養護和澆灌的用水需求。所以,陶朱隱園在植物選擇上精益求精,最終放棄更具觀賞性的進口樹種,而選取了大量適宜台北特別是城市氣候的植物種類,大大減少了用水和養護的需求,輔以雨水回用水進行補充澆灌,達到了室外節水的 100% 減少。
02
人以宅為安
宅以人為貴
在探訪中,專案團隊對人的體驗的關註與投入讓我們尤為印象深刻。他們希望每個走進陶朱隱園的人,都如同回到自然的懷抱、賓至如歸。那麽作為一個和人的生活最息息相關的住宅,陶朱隱園又是從哪些方面著手的呢?
建築韌性 ——
刷新結構強度,期以屹立千年
台灣為地震頻繁地區,陶朱隱園將耐震、隔震作為這座垂直森林最重要的基礎,以此對未來業主的生命及財產進行保障。
我們了解到陶朱隱園的建築成本比同類住宅高出 3 倍,建設工期也更長,2012 年陶朱隱園開工建設,為了在地震帶上打造這樣一個能夠被傳承的超高層的城市森林,光大樓的基礎工程就花了 2 年時間。首先專案打入 68 根直徑 2.5 米基樁,直達地底約 50 米承載層,將全棟結構重量傳遞到最堅固的巖盤。隨後又在地基和大樓之間安裝了大小 48 個美國 EPS 曲面隔震墊,由分別在美國及台灣的第三公證單位辦理模擬地震動態測試(法規僅規定靜態測試),並要求每個隔震墊皆做出廠測試,務必精準掌控隔震質量,保證地震時減少對建築物的影響。
采用了美國國家太空總署同等級 EPS 隔震墊 © 陶朱隱園
專案還特別的設計了一個 「隔震縫」,其作用是當地震來臨時使建築具有擺動消能的空間。隔震縫還在無形間為地下室引入了自然采光、通風,一舉多得。
專案主體為純鋼結構,采用了 SS 鋼骨結構、高強度鋼筋,與台北 101 大樓(同樣也是 LEED 白金級認證建築)使用相同的 SM570M 鋼材,MEGA 柱部分使用與日本晴空塔相同進口高強度鋼材 KBSA630,擁有高韌性、高耐震的性能。另外,陶朱隱園的室內樓板活載重是一般住宅的 2.5 倍,且具有高隔音、超耐火以及高持久防銹的特性。特殊的結構設計以及強化的配套設施使專案即便遇到七級強震也可以震後結構無損。
除了地震,台風和洪水也是台灣主要的氣候災害風險。在防風防洪方面,每戶空中花園植栽及落地窗框,均經過國外的風雨測試,植栽、落地窗分別可抗 12 級以上、17 級以上強風;庭園四周設置二道防洪墻(防洪墻+防水閘門),第一道高於道路 0.6 公尺,第二道高於道路 1.3 公尺,依據台北市 200 年防洪高度再加高 1 米設置,因此在發生洪水時確保住戶的安全。
防強風帷幕墻 © 陶朱隱園
——LEED 團隊手記——
家,是抵禦世間風雨的庇護所。所以,相較於商業建築,住宅建築的韌性和抗災性能也許更應得到關註和實施。陶朱隱園的建設啟動於 2013 年,在那個時候專案就把氣候韌性、保衛業主生命和財產作為設計的重點,而在如今極端氣候事件日益頻發的當下則顯得更加超前和珍貴。值得強調的是,在 v5 的新標準中,也進一步加入了大量針對建築韌性的評估和設計要求,從而降低災難性自然事件發生時,居住者面對的健康風險並提供應急應對措施方案。
人居體驗 ——
健康、靈活、安全
陶朱隱園每一戶都規劃了三面落地門窗,門窗可 270 度開啟,讓空氣快速流通,並配備全熱交換器、手勢及聲音控梯、紫外線殺菌過濾網、室內正壓系統,輔以濕度控製、室內空氣質量監控,這些都可以更好保障住戶的健康。且一樓戶外庭園自然水瀑結合森林喬木,產生大量芬多精(植物殺菌素 Phytoncide),在進入 「與疫情共存」 的新時代時,這些特性也極具防疫優勢。
大樓的無柱空間極大地提升了住戶在使用上的靈活性。整座大樓選擇對稱結構,每隔一層樓設置一個空腹橫角,提供無障礙的開口。這樣的設計,使大樓在奇數樓層擁有絕對的無柱空間,相較一般有柱建築使用面積增加約 12 平方米;偶數樓層僅在建築邊緣可見支柱,相較一般建築增加使用面積約 6 平方米,不僅實實在在地增加了住戶使用面積,也讓窗景更遼闊,同時也為建築內部的裝修提供了更高的靈活性,業主可以隨意安排室內的功能區域,甚至廚房和衛生間也可以靈活變動。
無柱空間提高了靈活性 © 陶朱隱園
探訪中專案團隊再次提到了陶朱隱園最吸睛的 4.5 度順時針向上旋轉,除了方便種樹,這種設計還提供了災害發生時的跳島式逃生動線。若遇到暴力威脅時,一樓大門設置有防止恐攻的阻車器,還規劃了全台最為優化的人臉辨識雲對講門禁系統,此外專案還在住戶的 「安全屋」 內提供水、電、網絡和新鮮空氣。陶朱隱園的頂樓則打造成全台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停機坪,可以提供緊急救難的直升機,甚至未來還可能開放商務飛行使用。
旋轉設計的跳島式大露台,當出現緊急情況時可以逐級下降。© 陶朱隱園
在人居體驗上,陶朱隱園的泳池也非常值得一提,位於地下一樓的 25 米雙水道標準泳池,頂部至側邊有大面采光玻璃帷幕,延伸視野並與戶外水瀑一氣呵成,使住戶遊泳時如同暢遊於森林。聊到泳池的打造,這裏更透出了專案在細節打磨上的精益求精。專案在規劃階段時就對小區的利益相關者做了專項的調研,比如周邊小區住戶希望未來看到怎麽樣的泳池景觀,對於邊框、窗型、欄桿等的選型提意見。他們還給包括景觀設計師、燈光顧問、住宅銷售、建築師、小區居民、訪客等等眾多利益相關者發出了專門問卷。
© 陶朱隱園
——LEED 團隊手記——
居住者的健康與舒適體驗一定是住宅專案最核心的議題。但除了技術層面從聲光熱等方面提升居住質量以外,陶朱隱園眾多復雜的技術難點最終得以被實施落地,離不開專案團隊從始至終高度一致的目標 —— 打造台北市中心最好的住宅建築。這恰好符合了 LEED 認證中 「整合式設計」 的得分目標。專案從規劃設計到運營交付的十多年間,整個團隊包括業主、設計師、供貨商、顧問、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開過無數大大小小的會,所有利益相關者都向著同樣的 LEED 永續目標,不斷優化和叠代,最終造就了這個傳奇。
03
吸碳一小步
抗暖一大步
「吸碳一小步,抗暖一大步。」 這是陶朱隱園官網上最搶眼的一句話,代表了專案抵抗全球暖化的決心。那麽,她是如何將決心落於實踐的呢?
陶朱隱園最大特色是將生態園林 搬進自家陽台,在這裏不但可種菜、植栽,甚至還可以打造幼兒戲水池等多功能用途,但事實上將綠色植物搬進住宅,對於夏天悶熱的氣候也起到了緩沖隔熱的作用;其中場地內綠覆率高達 246%,透過樹葉密度較高的灌木及喬木,可避免高溫順應氣流進入場地,推估可降溫 3 至 4 度,6~8 月盛夏時估可減少 30% 的空調啟動時數。
公區的自然水瀑是提供了景觀與健康體驗,大水蒸騰飄飛的水氣與共存療愈的蕨類及苔癬和樹木氣味結合,所產生的負離子可以促進身心健康。水瀑同時也是減少城市熱島效應的一大助力,據了解盛夏時節水瀑區的溫度與同時段的戶外相比可以降低 8-9℃。
自然水瀑布 © BBC《建築巨擘:陶朱隱園》
除了通過森林 「吸碳」 以外,陶朱隱園其實在節能減碳方面還下了很多工夫。比如專案外墻使用中空復層膠合玻璃及德國鋁斷橋隔熱的鋁帷幕框料,大量減少外部熱氣進入室內及降低空調耗能;地面或以上樓層的開窗率達 47.4%,采光面大,能減少公共用電。且室內采用 270 度采光設計,亦有助於省電;地下隔震縫從一樓到 B4,隔震天窗設計令陽光可穿透地下室,減少了照明需求,加上整棟建築都采用 LED 燈及能源管製管理,有助節省 30-40%能源。專案也運用了雙效熱泵、電梯能源回收系統等一系列節能設備。
在可再生能源使用方面,屋面太陽能板的設置和安裝角度也是根據建築物自身做了定製化的設計。容量達到 41.3 千瓦,預計每年可以發電 4 萬度左右,可以供應十個住戶的生活用電。另外,建築頂部還設置 6 台風力發電設備,每年可以生產 1,400 度的電力,可以用來供應大樓的公共設施用電。
陶朱隱園頂樓的太陽能板 © 陶朱隱園
走在前沿的隱含碳設計
就建設成本來說,陶朱隱園花費了較同類建築更多的投入,但是從碳排放和碳足跡來看,陶朱隱園采用的特殊結構及高強度鋼材、隔震設計,建築壽命長達千年,可減少日後拆掉重建產生逾 10 倍的碳足跡。另外專案團隊介紹說,整個專案綠色建材使用率達 45%以上,走在了減少隱含碳的前列。
室外庭院旁的遮陰區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專案采用了大量可快速生長的竹子作為建築材料和裝飾材料組成一片森林,提供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和諧共生場景。
© BBC《建築巨擘:陶朱隱園》
LEED 北亞區市場轉化與拓展部
高級經理
在陶朱隱園的案例中我們看到了未來建築或者住宅的發展趨勢,那就是更加註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能源的自給自足以及居住者 / 用戶的生活質量,這些與 LEED v5 的叠代方向不謀而合,也正是當時設計者與建造者的超前理念,促成了 LEED 白金級的成就。
陶朱隱園本身也許並無法復製,但它的成功無疑將推動未來更多城市住宅追求生態友好和永續發展,也將激勵更多建築師和開發商采用創新的方法來減少建築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