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電波中的對話:什麽是理想之城?

九月中旬,受浙江之聲(FM101.6、FM88)邀請,USGBC 市場轉化與拓展主管徐辰波與浙江之聲節目主持人狄可在電波中進行了一場對話。

以下是訪談的文字版,我們對訪談進行了刪減、提煉。



狄可:我們特別想知道在您心中好的建築、綠色的建築、理想社區應該是什麽樣子的?

徐辰波:這個問題其實挺大的,但我個人認為總體應該分兩大方面:

第一不管是建築還是社區,都應該把提升人的生活品質作為首要目的。我們都希望有一個健康、舒適、高效使用的生活環境,那麽這個大前提下,我們還要去降低對整個環境的影響。

再就是第二點。就像天平的兩端,一端是我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我們使用地暖、新風,但這不可避免地會額外消耗更多能源和資源;天平的另一端就是去平衡需求所導致的資源消耗,有意識地降低我們對環境的影響。

在我看來,我們每個人都同時身處兩個環境裏:一者是小環境,就是我們的室內空間;再者就是大環境。兩者是相互影響的,所以用通俗的話來講,最好能夠達到和諧統一。

狄可:其實我覺得大家(的理念)是有轉變的。例如談及住宅建築的時候,國內的開發商不少從很早開始就已經關註室內的新風、毛細血管系統,目的就是做到節能高效。從室內到整個社區,不僅是開發商強調智能、環保、未來社區,從住戶角度也都有一些思路的轉變,例如垃圾分類的實施等。

徐辰波:是的,我們可以這麽去理解,脫離跟整個社區的關聯的建築其實就是個孤島。就拿去年疫情期間為例,我們雖然居家隔離在一棟建築物裏,但我們的食物需要靠社區配送;小區人員的進出管理也不單依賴物業,還依靠城市乃至國家層面的一些聯防聯控機製,所以建築和社區之間的連接性是天然的。

人、建築與社區緊密連接,構成我們理想中的美好社區
圖源:social change central

狄可:那在一二線城市,無論是既有的社區還是新建的社區,您覺得目前哪些問題是需要得到重視的?

徐辰波:坦白說國內現在的一些新規劃的小區,標準已經很高了。例如我們這次討論的 「未來社區」 概念,這一規劃理念已經達到了國際比較先進的水平。

但我想強調的是,整個建築、包括社區在使用過程中的維護問題是需要被重視的。這需要我們轉變觀念。大師設計、高新科技固然好,但是使用建築、生活在社區裏的用戶的評價才是最重要的。假若後續維護、物業管理脫節,肯定會影響效果。

所以不論是既有社區還是新規劃的社區,都要牢記這一點。

狄可:我經常在節目裏跟大家說,一個小區好不好,現在可能看不出來。但過 5 年、10 年之後,它的運營水平也會體現在房價上,這個是非常現實的一個問題。


狄可:LEED 體系是如何構建社區的?

徐辰波:除了節能、節水、廢棄物處理,人在社區生活的體驗是我們首要去考慮的指標。這也和浙江省現在倡導的 「未來社區」 人本化理念息息相關。

原先我們針對單體建築會用 「室內環境質量」 來衡量,例如甲醛、新風,但是到社區體系我們將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作為一個新增的板塊來去評估社區內人的體驗。

我們關心社區裏的人的生活指標是否有提升、犯罪率是不是在降低、戶外空氣質量怎麽樣,等等。我們還提倡在居民 400 米步行距離內要有新鮮的食物供給,要有超市、或者現在流行的社區買菜團購等等。

未來的社區,人們的生活體驗是首要衡量指標
圖源:EZRA WHITTAKER

狄可:前幾天我去參觀浙江衢州的一個未來社區示範點,它已經運營 10 年,是既有小區,但維護得非常好。我看到小朋友在小區遊泳池遊泳,小區內的的架空層能掃碼買到新鮮大米、蔬果,還有一個醫療點,居民可以遠程跟醫生對話,不用到醫院另行配藥等等。這些配套是不是跟您提到的指標很類似?

徐辰波:確實,在 「生活品質」 這個板塊裏我們有不同的得分點,例如倡導在社區裏要提供必要的社會基礎設施,正如你剛所說,要提供給居民活動的公共空間(遊泳池就是非常好的一個例子);我們雖然不會強求社區裏要有三甲醫院,但至少要有一個類似的醫療聯系點;教育方面,要提供必要的基礎托管,這些都能提升整個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

狄可:LEED 城市和社區體系在 2016 年誕生,您能給我們介紹一下這個故事嗎?

徐辰波:2016 年之前我們針對社區的體系叫 ND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社區發展,但當時我們的思維還是認為社區是建築群的集合,所以這個體系依然以建築的角度去評估。但在 2016 年我們的理念和體系都發生叠代,年底就開啟了這樣一版新的體系,剛開始只針對既有的社區和城市,因為現有的數據是我們考核的首要依據。

所以在當時的版本下,新建城市是不能參評的。除了看人的一些指標,我們還會看城市和社區運營的情況,以現在我們倡導的 TOD 建設為例,16 年的版本比較直接,它會以一個具體指標來看,就是每個人開車的距離有多少。當時的體系認為在倡導公共出行的實踐下,整個城市的人均開車距離應該是下降的,就以結果為導向去評估。再比如原先我們還會看一些圖紙,比如城市和社區能耗的指標,但是在那一年,我們把這個指標轉化成碳排放指標了。

2017 年底,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獲得了認證,之後北京大興臨空經濟區(北京部分)提出他們要打造一個國際化新城,也想參與 LEED 認證。會晤之後雙方一致認為有必要將 LEED 拓展到新規劃的城市。

2019 年我們正式推出針對新建城市社區的標準,並在同年的 9 月,我們在大興機場為臨空經濟區進行了授牌,它也成為了全球第一個獲得新建城市認證的項目,所以這項標準裏面也體現了我們中國項目的領導力。

狄可:那獲得認證的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有什麽不同?

徐辰波:它非常重視居民居住的質量。在征用土地之後,大興第一原則是就近安置回遷房,並按照高標準建設。LEED 會鼓勵在社區項目內有一定量的住宅,例如占到社區的 15%-85%,這樣土地利用更節約、高效,不會出現到周末和夜晚 CBD 成了空城的現象。用相對比較專業的詞匯來講,單一功能性的社區會導致潮汐式的上下班高峰,一者城市交通壓力就很大,其次考慮土地整個生命周期的使用,我們希望能集合較多的業態,盡量提供不同種類的生活服務設施圍繞在居民身邊。


狄可:我覺得我們 LEED 體系看似只是一個認證體系,但其實是參與城市共建的。例如杭州也是在 2016 年之後高速發展,地鐵開通、城市股價拉升、城市變大了。例如黃龍萬科中心,之前是寫字樓的集群,但是我發現現在很多周圍的居民會帶著小孩在噴水池旁玩耍。白天它是一個工作場景,晚上就變成了周邊居民的一個消費娛樂的場所。

徐辰波:如你所說,TOD 的概念以及從線到點的城市發展,也正是我們觀察到的杭州的變化。這就叫做完整的開發。對於 LEED 認證來講,我們會鼓勵社區項目盡可能保有更多公共空間,能夠讓公眾觸達。你剛提的黃龍萬科中心它也是 LEED 認證的建築群。

杭州黃龍萬科中心,LEED 金級認證項目
圖源:Leigh&Orange

狄可:是的,黃龍萬科有介紹說他們打造的是 「知識創新」 型的綜合體項目,目前已經看到它的成效了,我覺得很有活力。

徐辰波:其實杭州還是有不少 LEED 認證的項目的,例如杭州來福士、最近很火的天目裏,都獲得了 LEED 金級認證。例如在西溪濕地的遊客接待中心,是鉑金級的項目。

位於杭州西溪濕地的龍舌嘴遊客服務中心是 LEED 鉑金級認證建築
圖源:三磊設計官網

狄可:鉑金級是最高等級了。說到這裏,也想請您簡單介紹一下,從單體到城市社區,LEED 體系由哪些指標構成的?

徐辰波:我來系統化地介紹下 LEED 體系。

首先一個重要的板塊叫做綜合過程。這意味著從項目開發前期我們就要介入了,不論是城市、社區還是建築,並且不單指設計方、業主方,還包括業主所聘請的施工單位以及後續的物業團隊,都要涉及。提到物業人員,我想提一下他們在前期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們是建築和社區的實際管理和運營者。假設項目的前期是設計團隊主導做 LEED,但等到交付給物業團隊後,就會出現斷層,這是我們所不願意看見的。

其次就是我們會很重視和項目周邊的自然系統與生態,環境的評估是有必要的。再往下就是交通與土地利用,例如杭州現在以 TOD 為主要發展方向,我們會在這個基礎上提更多要求,例如居民步行的 800 米範圍內要提供 10 種不同的服務設施等。

再者就是水效率,這個板塊我覺得國內項目通常都做得比較好,因為國內的節水器具的標準其實都比國際標準嚴苛。最後就是能源與碳排放,我們把人均每年碳排放作為核心指標去評估。另外還有材料與資源,以及之前提及到的生活品質這兩個板塊。因為今天時間有限,所以不做更多展開。

狄可:這是不是我們最近一直提的碳中和、碳達峰?

徐辰波:是的,我先提一個概念叫做直接碳排放。比方說用天然氣燒飯、用汽油開車,我們把天然氣跟汽油稱之為化石燃料,它產生的二氧化碳就叫做直接的碳排放。這也是現在國家在大力推廣新能源車的原因。包括一些大型的車企例如奧迪,已經宣布 2033 年就停止生產汽油車了。

第二個部分以建築為例,我們終端用的都是電力,但是電其實也會有碳排放。例如火力發電廠是燒煤的,煤在燃燒的過程也會產生二氧化碳,所以這部分用電是間接產生碳排放,也涵蓋在 LEED 計算範圍內。

因此國家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提出綠色電力的概念,包括光伏發電,都是大的政策走向。

狄可:我想到我們小區的新能源車的車位配比,這是不是也是其中的一個考核的指標?

徐辰波:是的,這一點我覺得國內項目也是有天然優勢的。以新能源車位舉例,其實我們標準裏只要求 2%,但現在國內普遍都是 20%,甚至有一些項目甚至達到 100%。所以其實有人擔心碳達峰、碳中和會過多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個人覺得還是挺樂觀的。



狄可:我們 LEED 評估體系和未來社區營造的場景有哪些重合?

徐辰波:我覺得浙江提出的 「未來社區」 真的是一個非常全面和綜合的概念,並且與 LEED 的理念是非常一致的。未來社區體現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 LEED 標準提倡以人的體驗為核心,兩者完全相同。

例如未來社區的三個化 —— 人本化、生態化和數字化,與 LEED 結合度也非常高。以人為本、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就是人本化和生態化的提煉。而數字化一塊,LEED 城市社區體系中也強調智慧化的管理。

此外,在低碳板塊和之前強調的生活品質板塊兩者的理念也是相當契合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LEED 認證可以被用來對標國際領先水平,佐證自己的能力。

狄可:立足浙江,能不能再具體舉一些具體的項目案例,多介紹一下?

徐辰波:以天目裏為例,今年這個項目的主要的辦公樓都獲得了 LEED 認證。之前我去了解了一下它的歷史,發現其實它很早就定調要打造成綠色建築了。

早在 2014 年,他們已經決定以 LEED 標準開發項目,除了引入絕佳的設計理念,它具體的可持續表現也很優秀,例如在節水方面它比 LEED 基準線還低了 45%,節能方面優化了 19%,這兩個板塊都獲得了高分。

杭州天目裏 5 幢建築獲得了 LEED 金級認證
圖源:goa 大象設計

天目裏讓我們看到,品質高端的商辦項目在付出精力後,也能很好地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另外除了硬件,我還想重點提到天目裏的軟性舉措 —— 調試。

簡單來講,例如在前期規劃中我們設定空調的出風溫度是 26 度,實際運營中天目裏聘請了專門人員,在安裝完空調之後進行了試運行,不單評估設備是否安裝良好,還去測它的出風溫度是否吻合設計要求。這樣也方便之後的物業團隊去保持這一個高標準、高要求的運行狀態。

狄可:像天目裏這樣的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都非常活躍的區域,它不僅僅是一個辦公集群,它還是開放性的社區。在了解更多背後的環保節能的故事,我感覺好像對它多了一點尊敬。

徐辰波:另一個我想說的就是萬科的未來天空之城,2018 年年底他們就計劃申請 LEED 社區認證,並在 19 年獲得了預認證,現在正式認證還在進行中。

這個項目很好地體現了 「生活品質」 這一重要板塊。首先它裏邊落座了幾所學校,並且分不同層次,包括幼兒園的托管、小學階段等基礎教育,因為它主體的產品是住宅,但還配套了許多相應的基礎設施。

根據規劃,杭州地鐵萬科・未來天空之城有學校、體育館、藝術中心等多樣的設施。
圖源:網絡

另外我認為項目著名的擡高設計,是非常聰明的。它有一個垂直交通的概念,確保大家從一層上到二層的時候,有不同形式的選擇,例如電梯、輔道,輔道還加裝了一條自行車道。它不單是一個地鐵站點,更是公共交通樞紐,我相信這一點離不開萬科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

杭州地鐵萬科・未來天空之城的 「垂直交通」 設計
圖源:網絡

並且在數字化智能這塊,它的表現也很不錯。萬科在提交的規劃方案裏面提到,會在垃圾桶上安裝一些智能感應器,方便環衛人員調整傾倒頻次,優化清潔路線。以及他們會在小區裏梳理一塊特別大的數字屏,像中央控製中心,提供給業主實時信息,例如下一班地鐵到達的時間,現在人流的密集度等,這也是我們所倡導的未來生活的美好場景的其中之一了。

狄可:今天我們提到未來社區都充滿著美好的遐想,以及綠色建築也是一個很好的概念。我們也希望以後在街上看到更多的 LEED 建築或社區,這也表示我們的城市在不斷的進步,讓我們一起展望這樣的未來。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COP28閉幕:全球亟需努力,LEED 支持建築“突破”

LEED 認證的工廠可以使用新標識了!

「邁向碳中和」上海論壇:解碼房地產綠色未來